在职自考生28年个性化学习_获取4张大学文凭
在职自考生28年个性化学习_获取4张大学文凭
我是60后,出生在天台县雷峰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。由于历史的原因,中小学阶段没有机会学外语课程,也就无缘上大学。
1984年,我中专毕业后,被分配到台州电业系统工作,任技术员。这一年,我国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。我是省内第一批报名参加自学考试的学子之一,报了跟工作关系最密切的杭州大学数学专科专业。1990年,第一张文凭考出来,我成为这个专业台州首位自考毕业生。之后一发不可收拾,连续自考了20年。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教育资源少,学习途径少,自考是那个年代最符合个性化学习的方式。通过自考这种方式,我既学到了知识,提升了自己,也圆了大学梦。
那些如饥似渴的自学岁月
大家都知道,改革开放前后,我国实行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制度,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是按计划配置,层层审批。这时的历史、文化教育等社会条件,不支持个人进行个性化学习的。如果错过了上大学,也就错过了继续深造的机会。
自考,首次为个性化学习者提供了机会。因此,第一次参加自考,印象特别深刻。
当时,听说有这个机会,我立马到临海市自考办报名。那个心情,和报名高考(微博)的心情差不多,高兴、紧张又充满期待。
那是一个知识饥荒的年代。记得“文革”期间,大批知识分子受到批判,使教育事业发展大大受挫,教育资源更加不足。
在我中学时代,流传着这样一件真事。有位老师出试卷题:从北京到广州要经过哪些省会城市?他没有点名要走哪条线路,结果,一个学生交了白卷。他在“白卷”上写了四句打油诗:“条条大路通广州,老师何必硬强求,拐弯抹角不算远,出题不严学生愁。”
事后,写这首打油诗的学生被树为反潮流英雄、“小闯将”。此风一开,考卷上各种“反潮流”答案层出不穷:你考零我考圈,两个鸡蛋炒一盘,又好吃又好玩,改善生活不花钱……
我参加工作时,虽然“文革”结束已经8年,但是我国教育水平还很薄弱,师资力量非常有限。只有少数精英才有接受高等文化教育的机会。这时,可以通过自考,进一步深造,我怎能错过?
自考初期,自学条件差得难以想象。我报的是数学专业。只有《空间解析几何》有老师考前辅导,其他各门课程,不要说老师,就连教科书、辅导书都没有。
没有书,怎么自学?何谈考试?那时心里别提有多着急。去临海的书店找,没找着。去杭州的书店找,也没找着。很不甘心,于是,趁着难得的出差上海的机会,到上海新华书店去找,终于,几次下来,买齐了教科书和辅导书。
数学不像文学,认识字,就能慢慢吃透意思。数学的公式、知识点,抽象难懂,学起来难多了。没有辅导老师,只能硬着头皮,我要求自己一页一页“啃”过去,练习题一道一道做过去,第一遍不理解,再第二遍,第二遍不理解,再第三遍……直到理解为止。
业余时间,全用在自学数学上了。记不清楚有多少个日日夜夜,手里还捧着书,人已经睡着了。
自考初期,一年可报考四门课程,但没有补考,这次没通过,只能下一轮安排再考。数学专业有12门课程,一年考四门,每轮以3年为周期。但是,由于教科书、辅导书短缺,以及没有辅导老师,当时没有考生3年就毕业的。
我用6年时间考完所有课程。1990年,我顺利通过所有课程,获得杭州大学数学专科文凭,成为这个专业台州首位自考毕业生。
学习围绕工作转,成就了有准备的人
我不是为学习而学习,也不是为了装门面,我的个性化学习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。
1989年,我从基层调入局机关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(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)。在当年,这是比较赶时髦的新技术活儿,我原有2个专业的知识越来越不够用。我想报名自考,但苦于省内没有开设对口专业。后来,在单位领导支持下,我参加了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(招生办)“计算机及应用”专业自考。通过2年多的学习,15门课程全部一次性通过。1994年,我顺利毕业。
也在这一时期,我的工作又调整了,被安排到电力企业管理岗位。为了适应管理岗位的新挑战,我再次报考了浙江工业大学工业管理工程专科专业,2000年拿到毕业证书。之后,杭州商学院开设了“工商企业管理”自考本科专业,这与我本职工作完全对口。于是,我第四次报名自考,2004年也拿到了毕业证书。
说实话,工作后,如果没有个性化学习,我想我会很难胜任不同岗位的工作,如果没有自学来的理论作基础,我就不可能结合实际工作发表多篇论文。2002年,我被评为高级经济师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个性化学习。
通过多年的个性化学习,我也领悟到了一个道理:机会总是等待有准备的人。
2008和2009年期间,我自学取得“机电工程”和“水利水电”二级建造师注册证书。没想到2010年,组织调我到新的岗位——综合计划岗位需要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,而我前两年自学来的知识正好用得到。
年近五十换岗位,我为没有因换岗而拖同事后腿,感到高兴。这两年,我所在部门在省内排名逐年向前移位,2011年,所在部门取得全省第一的好成绩。我个人也被评为2011年浙江省电力公司综合计划工作先进个人。
同样付出汗水,自考文凭也过硬
你或许会问,我哪里来那么多时间自学?
鲁迅先生说过,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只要愿挤,总还是有的。我自考学习的时间,也是挤出来的。每天早晨,5点钟起床,自学2小时,然后去上班。下班后,再学习几小时。这样,一天有4小时可以保证学习。周末两天,大部分时间也用来学习。这样,一年下来,至少有100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,很可观。
你或许又问,自学不枯燥吗?
如果是为了应付考试,当然枯燥,不仅枯燥,还会觉得很苦。各个知识要点,都得自己琢磨、理解、背诵,还要不断想办法解决一个个难题。冬天太冷,跺脚驱寒,夏天太热,挥汗如雨。不过,学习如果是为了获取知识、运用知识,那么,它就成了一次发现的过程,乐在其中。
你或许还会问,自学文凭算真材实料吗?
在回答这个问题前,我谈一谈自己报考研究生的亲身经历吧。
在自考获得两个专科文凭后,我想再“深造”自己,报考研究生。不过,一个中专生,凭自考的专科文凭能报考研究生吗?
带着问题,我找到了临海市自考办的老师们。他们专业、热情,应该能释疑解惑。
“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条例明确规定,自学考试教学要求、毕业生待遇与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一样。”自考办老师给出明确答案。为了打消我的疑虑,他们还找出文件,一字一句读给我听。
虽然理论上我可以报考浙江大学研究生,但在排队报名那天,心里仍然很忐忑。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位“五大”(以电大、夜大、函授等方式授课的成人教育)毕业生。招生办老师看了他的报名材料后,对他说“文凭不符合要求”。那人失落地走了。我心里“咯噔”一下。我递交了报名材料,紧张地盯着招生办老师一张张审核过去。
“可以了,下一位。”招生办老师审核完说。我舒了一口气。
就这样,我成功报考了浙江大学MBA入学考试。
个性化学习是一种精神,一直延续着
我现在手头有学历文凭4张,涵盖理、工、文(经济类)各科,获得职称资格证书5张,涵盖工程师、建造师、经济师,涉及7个专业。
记得自考初期,有人不服:“这又不是组织安排你得来的文凭。”他的潜台词是,你自行自考文凭,组织可以不承认你、不用你。我知道,这是“吃不到葡萄”的心理,我不予理会。
在自考20周年的时候,仍然有人攻击我个性化学习的经历。
2004年的一天,临海市自考办老师打电话给我,让我填写台州市“自考20年”优秀自考生的申报材料。自考办老师告诉我,他们在整理20年自考历史资料的时候,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。原来,1984年首批自考生的名单里,有我的名字,2004年自考毕业生里,又有我的名字。“这个巧合,太有纪念意义了。”
在台州市自考20周年纪念大会上,我的自考经历首次被“公开”了。省内外10多家媒体作了报道。接着,烦恼也来了。有人说我不低调,找媒体自我宣扬;有人把我当“另类”,四十好几的人了,还参加什么自考。嘲讽、取笑之声,跟着都来了。
我把这些都当成个性化学习路上的小插曲,不去争辩。因为,我觉得,努力学习,完善自己,才是正事。
当今社会变革,信息瞬息万变,知识更替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年代。终生学习成为趋势。同时,个性化学习的途径和机会更多,再不必只局限于自学考试了。图书馆、电视、网络,还可以去国外上学,这些都是个性化学习的好帮手。
我想,不管社会怎么发展,个性化学习始终是一种精神,那就是生命不息,学习不止。
本网声明:
(一)由于每年自学考试政策都会有所调整和变化,本网站仅提供考试信息供大家参考,具体敬请请以教育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(二)本网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体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szzxtedu@163.com 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